近视原来这么可怕!其实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类似的事情比较常见,甚至有的人打了个喷嚏,也会发生视膜脱离,还有的人什么都没做,突然眼前一黑......
在众人感慨之际,许多友或多或少地会抱有侥幸的想法,认为此类事件属于小概率现象,应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小爱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近视可分为三种类型: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小于300度的近视被称为轻度近视,而在300度到600度之间的近视则被归类为中度近视,超过或等于600度的近视则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通常伴随着眼轴的变化,眼球后部会变得更长更大,这时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近视度数在600度及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去眼科进行晶状体、玻璃体及视膜的检查。此外,还应避免提重物、乘坐过山车、玩碰碰车和打球等剧烈运动,减少头部的剧烈晃动。
这正是为什么当孩子出现近视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带他们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齐全的检查。在这些检查项目中,有一项是测量眼轴长度。一般而言,依据孩子的年龄段,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平均值。如果孩子的眼轴长度超出标准范围,那么近视加深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度数的快速增长更容易引发高度近视。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风险自然会成倍增加。
视膜脱落≠立即失明
高度近视患者、老年人、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以及有眼外伤经历的个体,都是孔源性视膜脱离的高风险群体。眼科医生特别警示:视膜是我们眼底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与视神经相连,进而与大脑连接,因此,视膜是我们眼睛能够清晰感知外界的关键部分。如果视膜发生脱离,将无法正常发挥视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如果这种失明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造成长期的视力损害。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视膜脱离通常没什么痛感,如出现“视膜脱离前”的典型症状,如眼前突然出现大量黑影飘动、眼睛无论睁着还是闭着都有闪光感、视力明显的减退等,一定要及时到专科眼科医院看诊。建议视膜脱离高危人群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视膜脱离是常见的眼底病,这6大类型尤其要警惕:
1. 眼部外伤:在挫伤中,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容易产生视膜锯齿缘离断。穿孔性外伤可直接造成视膜脱离;
2. 中高度近视:近视眼易于产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离。近视眼周边视膜的脆弱性,又有玻璃体视膜牵引,比较容易导致视膜脱离;
3. 年龄:老年人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各种视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膜脱离;
4. 眼底病变:这种眼底病变可以发生在幼年时期,特别是某种遗传性疾病或者是先天性疾病,这些眼底疾病进一步进展,从而会导致视膜脱离;
5. 慢性基础性疾病:比如说高血压,它会产生血管渗漏,视膜出血,玻璃体出血,如果玻璃体积血不吸收,变成化膜,可能牵拉视膜,造成视膜脱离;糖尿病也可以因为眼底出血,造成牵拉,从而导致视膜脱离;
6. 眼睛炎症病变。
目前,眼科医院引入了眼底检查技术,通过一次性检查可以识别大多数眼底疾病。该技术以其快速、微创、免散瞳、超广角的特点,为患者的眼底检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的眼底问题,实现了眼底检查的“质”的飞跃。该检查无需进行散瞳,仅需2mm的瞳孔直径,0.4秒即可完成非接触、微创、免散瞳的眼底成像,使眼底检查不再受到散瞳的“限制”。在视膜脱离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手术进行干预。视膜脱离越早进行手术治疗,复位的难度越小,术后视力甚至可能有所提升。然而,如果视膜脱离已处于晚期,手术成功的几率则明显降低,即使视膜得以复位,其视觉功能也往往较差。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及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人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视膜脱落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及中度以上近视者,必须定期接受眼科检查,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控制近视的进一步发展。年轻人同样需要警惕,不要过度用眼,尤其是在使用电子设备时要适度,因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显著增加眼部疾病的风险。保护眼睛,预防为先!从日常用眼习惯入手,养成良好的用眼方式,定期检查,让未来更加清晰可见!
文献来源:
转载自爱尔眼科
以上便是为您提供的相关解答,如果您还不了解,欢迎拨打银川爱尔眼科医院的电话、或登陆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便捷渠道向我们咨询预约,我们的医生会详细地解答您提出的眼科问题。
评价(已有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