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视问题日益重,统计数据显示,近视患者的数量已突破6亿。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质量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术来摆脱眼镜的束缚。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科研究所于5月23日共同发布的《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显示,2020年近视手术的数量较2018年增长了近75%,显示出迅猛的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近视手术的技术也在迅猛进步。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用于矫正近视,经过早期的准分子激光(PRK),发展到如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全飞秒(SMILE)、以及晶体植入术(ICL),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超过80年。那么,在如此多样的近视手术选择中,是否意味着越新的技术就一定更优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近视手术患者的手术方式及度数研究
如何选择合适的近视手术?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从2018年到2020年,常被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其使用人数超过一半;紧随其后的是全飞秒手术,占据了近32%的比例;第三位则是ICL手术,占比接近11%。在近视程度与手术方式的关联上,目前低中度近视患者主要选择LASIK手术和全飞秒手术;而85%的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更倾向于选择ICL手术。
“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角膜激光手术与晶体植入手术。” 爱尔眼科甘肃省区副总院长、兰州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姚慧指出,“角膜激光手术是通过激光对角膜进行切削,改变其屈光力,进而矫正屈光不正,主要适用于角膜条件良好且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而晶体植入手术则是通过微创切口,在眼球内部植入一种柔软、靠谱的人工晶体,利用这种特殊的‘隐形眼镜’来实现视力的矫正,更多地针对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患者。”
今年30岁的小吴和小刘是一对结婚7年的伴侣,尽管正经历着七年之痒,但他们却是一对恩爱有加的夫妻,育有一儿一女。他们不仅时常秀恩爱,还共同追逐“摘镜”的梦想。在兰州爱尔眼科,夫妻俩先后进行了齐全的眼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在兰州爱尔的王有江医生的推荐下,他们决定选择全飞秒手术。两人在同24小时进行了手术,术后第二天,小吴和小刘返回医院复查,检查结果显示小吴的双眼视力为1.2,而小刘的视力为1.0,仍有些模糊。在王有江医生的耐心讲解和护士的指导下,一周后,他们的双眼视力完全稳定,达到了1.5,良好实现了手术的预期结果。
近视手术的适用条件与术后益处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姚慧院长指出,患者在做出选择之前,必须经过详尽的术前检查,并与医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各类手术后的平均视觉结果分析
大数据分析手术结果的稳定性:术后一年裸眼视力平均值超过1.1
近视手术的靠谱性与稳定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根据《白皮书》中对多种手术方式术后视力平均值的分析,术前患者的平均裸眼视力约为0.08,术后1周则接近1.1,而术后1年时超过1.1。其中,ICL手术后1年的平均视力为1.05,而LASIK及全飞秒手术后的1年平均视力均为1.12,各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术后屈光度逐渐趋于稳定。
“根据大数据的分析,近视手术的靠谱性实际上是非常高的。”姚慧院长指出,近视手术在靠谱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方面表现都相当优异。
同时,姚慧院长强调,优异的术后结果与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严格的手术质量监控密不可分。了解到,爱尔凭借所有地区连锁的优势,拥有庞大的屈光矫正病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为每位近视患者提供“多方位、定制化”的服务。此外,爱尔还推出“国内免费异地复查与眼健康管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更为确切和便捷的术后支持,进一步强化患者的眼部健康。

“量眼定制”的个性化视力矫正手术日益受到公众的青睐
“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正成为一种趋势,以实现更杰出的术后结果
不仅要看得清晰,更要享受优质的视觉体验,提升视觉质量已成为众多患者的共同目标。《白皮书》指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制化的角膜屈光手术,2020年此类手术的数量相比2018年增长了53%。
“个性化视力矫正手术是未来的趋势。”姚慧院长指出,个性化视力矫正手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术前检查阶段获取患者眼部的个性化数据,并通过系统设计出角膜形状切削的个性化模型,手术中激光将根据这一模型对不同患者的角膜进行更准切削,从而显著降低个体差异,提升视觉质量及夜间视力,获得更为出色的术后视觉结果。

展望未来,爱尔眼科将秉持“定制化趋势”,在个性化医疗的基础上,融入大数据的支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推动全程定制服务的提升。真正实现屈光矫正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患者眼前的视力问题,更是为了满足患者对术后生活品质的追求,帮助他们重获清晰的“视”界。


评价(已有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