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79岁的朱怀斗先生和85岁的张渝楠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他们一位是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是贵州科学院新技术研究所的优质工程师,他们在同24小时捐献了角膜和遗体,成为了一名令人敬佩的“大体”老师,传递光明与希望。
活着的时候要服务人民,逝去后也要在世间留下光明
朱怀斗爷爷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次,朱怀斗先生与爱人刘女士在街上接到了一份器官捐献的传单,老两口当时动了要捐献器官和遗体的心思,因为担心子女不同意,两位老人就瞒着子女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
直至本年6月,朱怀斗先生病情加重,于28日经治疗无效后离世。刘女士随后拿出了他们事先签署的捐献志愿书,并告知子女们朱怀斗先生希望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意愿。“起初,子女们都难以接受,认为我有些残酷。然而,这是我与他们父亲的共同心愿。他们父亲曾说‘活着时要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因此,终他们也都接受了这一决定。”刘女士如是说。
当日,贵州省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的医护人员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眼角膜的捐赠手续。目前,朱怀斗先生的角膜已成功帮助了两名角膜盲症患者重获光明。得知这一喜讯,家属们无不感到由衷的欣慰。刘女士表示:“希望这两位患者能好好利用他的眼睛看看这个所有地区,现在他们是如何做的(角膜、遗体捐赠)以后就按照同样方式处理!”
终生致力于科研;终,身也奉献于科研
张渝楠老师,生于1938年,毕生致力于激光科研项目。曾担任电子工业部激光专業情报副长一职,后任职于贵州省新技术研究所,担任副总工程师兼激光研究室主丨任。在贵州科学院,担任激光开发中心主丨任、优质工程师,同时兼任贵州省光学学会理事。张渝楠老师一直专注于激光技术及应用开发的研究,因其杰出贡献,荣获1978年国身体科学大会成果奖、很多国家科委、国防科委科研成果奖以及多项部级科研成果奖。他与兰信钜教丨授等合作撰写了《激光技术》一书,该书于1981年初次出版,1988年再版,同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一位在华夏激光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在6月28日,因病魂归天国。在病危时,他向家人表示愿意捐献角膜和遗体。家人对他的意愿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于今年6月签署了捐献志愿书。6月28日,完成了角膜和遗体捐赠手续。经过贵州省红十字爱尔眼库实验室齐全评估,他的角膜质量不错,已成功帮助两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谈起张老师的生平,从他的爱人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张老师是一个乐于奉献、守正不阿且热爱生活的人,他爱好京剧表演、围棋和书法,不仅写得一手笔精墨妙的书法,还是贵阳有名的京剧票友
张教师的伴侣说:“当初他从武汉义无反顾的回到贵州,加入贵州科学院,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家乡,从来不在意薪酬多少,待遇优厚与否,一心只想从事研究,创建研究室。退休后他仍然是一个不安于室的人,依然在各地奔波于激光设备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中。如今也可谓他对这个所有地区的后贡献,等到我老去时,我也会效仿他的做法!”
遗体和角膜捐献如今或许还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做出的决定,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位有勇气和信念奉献自己的“大体老师”,都是患者们的希望所在,也是正在医学路上摸索的学者们的“良师”。
“捐一片角膜,留一片光明!”只有真正经历过黑暗的可怕,才能明白光明的珍贵。如果没有角膜捐献者、那些因角膜盲而困扰的眼疾患者,余生就只能在黑暗里度过。
治疗角膜盲症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然而,我国面临着重的角膜供体短缺问题,这导致了很多患者难以及时接受治疗。据统计,有90%的角膜盲患者在黑暗中等待。对于这些生活在黑暗中的患者来说,每一次角膜移植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礼物”,它为那些渴望光明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如何进行遗体角膜捐献登记:
一,上登记:微信搜索“华夏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进行志愿登记;
二,现场登记:前往当地红十字会或遗体角膜接收登记站进行书面登记。
遗体、眼角膜捐献咨询联系电话:18185197087(24小时)
评价(已有人点评)